“杀人犯就应该去死吗?”
“如果你的家人是个杀人犯,你会怎么办?”
“精神病人是不是都应该被关起来?”
“你怎么看待替死刑犯辩护的律师?”
看到以上几个问题,不知道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不是这么一部电视剧,我可能也不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或者可能在我的认识中,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杀人犯就应该去死啊”“精神病人都应该被关起来啊”“这些律师没良知啊,哪天自己家人遭遇了这些杀人犯看他们会不会再替他们辩护”。但是在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后,我的想法有些改变。
《我们与恶的距离》围绕着一桩无差别杀人案(又称随机杀人案,常见的是大众理解的“报复社会”的恶性杀人事件,剧中是犯人李晓明在影院拿枪射杀数名观影者),讲述了由此延伸出来的几个家庭的故事,有因儿子杀人而被迫远离人群的加害者家庭;有因孩子罹难而濒临崩溃的受害者家庭;有帮死刑犯辩护而受尽谴责的辩护律师家庭;还有因弟弟患精神分裂而生活、感情出现坎坷的姐姐。导演仿佛一个旁观者,不加评论地展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下的表现,真实生动,令人深思。
加害者的家人就是罪犯的帮凶吗?
剧中,犯人李晓明被逮捕后,他的家里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妹妹李晓文辍学,父母开的面馆被人砸店,无法经营,被迫回到偏远的老家,父亲终日酗酒,母亲只能戴着黑色的口罩以卖粽子维生,生怕被人认出来。为了让女儿继续在城市生活下去,母亲逼着女儿改名“李大芝”,企图重新开始生活。
普通大众往往会将杀人犯归咎于家庭教育。但是就像剧中李晓明母亲讲的“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李晓明的父母家人怎么也想不到小时候聪明乖巧的李晓明怎么会变成杀人犯,在他们看来,他只是话不太多而已。加害者家人是无辜的,他们理应继续过他们的生活,但是受害者家人不让,新闻媒体不让,社会大众不让。他们往往像剧中的李晓明父母一样,只能在记者长枪短炮的围追堵截中下跪道歉,隐姓埋名,远离人群。
如何关怀被害者家庭?
剧中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是新闻电视台的总监,儿子被害,丈夫疑似出轨,她被受打击,变得脾气暴躁,与丈夫、女儿的关系降至冰点。案件发生时,没有一直待在儿子身边看电影,“导致”儿子遇害让她深感歉疚,无法面对儿子的离去,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面临崩溃。受害者家庭究竟需要什么,是杀人偿命?是赔偿金?心理上的伤痛可能才是他们最需要治愈的。
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是没良心吗?
可能大多数人没意识到,即使是杀人犯,他们也享有人权,他们应该被公正地审判。很多无差别杀人案的犯人都是精神分裂患者,也许他们是应该被判处死刑,而剧中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在得知李晓明被提前执行死刑后却发出这样的反问:“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是要靠杀人来抚慰人心,保障我们的安全吗?”
死刑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他希望能找到此类杀人犯杀人背后的动机,这样才能让社会大众了解此类案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然而社会大众不能理解,甚至向他泼粪,他的家人也有不理解的时候,希望他能不再接手此类案件,不与杀人犯“同伍”。究竟是谁没“良心”?难道那些一味地只是希望杀人犯被诛杀的民众,那些只追求收视率、“煽风点火”的媒体,那些绕过正常的司法程序执行死刑以求抚慰人心的有关部门,就是“有良心”的吗?
这是一部“真实”的电视剧,一部令人“揪心”的电视剧。“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众生皆有病,希望又在何方,如果是你,遇到剧中的事,你又会怎么做呢?我想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